编辑说“××人”的语法结构自古就有,如“读书人”“商人”“爱人”等,随着社会发展和互联网的传播,出现了新型的“××人”结构,比如“打工人”“尾款人”“工具人”等,由于这些新型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情绪感染力,一经出现就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语法形式。
“××人”结构在什么语境下使用?使用对象又是什么?今天,我们一起来看——
近年来,随着网络的发展,出现了许多新型的“××人”,如“工具人、打工人、尾款人”等。请看下面的例子:(1)随着今年双十一狂欢节提前来临,“剁手党”“尾款人”被各种复杂的电商促销活动“炮轰”,消费者除了经受钱包的灵魂拷问,还有对维权的困惑。(澎湃新闻 2020年11月6日)
(2)村民从“打工人”变成了“合伙人”,乡村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。(《天津日报》2021年3月24日)
(3)《干饭人最高境界?高校女学霸在宿舍做趣味零食帘,现场画面太搞笑》(腾讯网 2021年3月29日)
“××人”按“人”之前的成分的不同,可以分为多种类型。
按照音节划分 ××可以是单音节,也可以是双音节,多音节较少。其中,单音节占多数,如“好人、坏人”,“好、坏”为形容词性成分;“铁人”,“铁”为名词性成分;“猎人、犯人”,“猎、犯”为动词性成分。随着网络的发展,“人”之前为双音节成分的“××人”日益增多,如“干饭人、复习人、熬夜人、上学人”等。“人”之前的成分也可以是多音节,如“凡尔赛人”等。按照性质划分 “××”既可以是不成词语素,如“哈人(泛指说唱圈的人)”;也可以是成词语素,还可以是语素组织,如“打工人、上学人”等。此外,还可以从“××”的内部结构关系来看。如“××”为定中结构的“电蚊拍人”,“××”为否定结构的“不快乐人、不挂科人”,“××”为动宾结构的“做早操人”。按照词性划分 “××人”一般都是名词,表义宽泛。其含义并不局限于特定的职业,还可以表示某一群体的特征属性,甚至是心理状态。与特定职业范畴有关的“××人”多指固定的职业,如“喜剧人”。与情感、状态有关的有“不开心人、难过人、抑郁人”等。与地点、区域有关的“××人”多表示人群的地理属性,一般没有明显地理限制,如“学校人、工厂人、阳台人”等。与执行的动作或事物有关的“××人”,“××”多为动词或动宾结构的语素组,如“吃早餐人、干饭人、打工人、考古人、读书人、考研人、早起人”等。此外,还有拥有特定动物属性或与动物相关的“蛙人、狼人、兽人、蜘蛛人”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“××人”一般与语境联系较为紧密。吕叔湘在《汉语语法分析问题》中认为,如果一句话离开了上下文或说话的环境,意思就不清楚,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,意思才清楚。例如“哈人”这一词语,在方言中指“吓人”,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,则表示综艺节目《中国有嘻哈》中的参赛选手,现在也泛指说唱圈的人。甚至在某些语境中,“哈人”一词可以表示经常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发送“哈哈哈”的人。随着网络发展,“××人”渐渐脱离以往的音节、语义桎梏,具有新兴语言现象的新颖、流行、经济性和陌生化等特点。它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有两个,一是高度概括,二是情绪表达强烈。
“××人”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,是此结构的高度概括性。“××人”可以简单明确地指出相应人群的主要特点,快速描述人群。网络中将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者技术劳动的人形象地概括为“打工人”,并且不局限于“劳动者”这一基本含义,“参与、付出但没有得到回报的人”也被纳入“打工人”当中。由此可知,“××人”的使用是人们对于语言概括性和经济性的应用,指代的人群特征鲜明,让人容易理解。不过,如上文所说,如果没有上下文语境或者其他辅助交际手段,使用“××人”可能会产生歧义。在表达方面,相比“工作者”等具有官方语气的书面语体表达,“打工人”更加亲民、接地气、便于他人接受。而对于部分人群而言,“××人”的使用是针对自身身份或职业的自嘲,具有陌生化效果,可以增强戏剧性,例如“考古人”“挖土人”等。 网络使“××人”结构流行开来,也使“××人”的表达效果得到发挥,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用语。然而,“××人”结构的不规范使用也暴露了一些问题。其一,“××人”的高度概括性导致了不同性质的人群产生了同形不同义的“××人”词语。如上文的“哈人”,给人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障碍。
其二,由于网络用户素质良莠不齐,“××人”的使用出现了污名化现象,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。
网络在让人们的交际生活更便捷的同时,也放大了表达不规范的负面影响,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。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。我们应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,提高网络流行语使用水平,健全网络文明用语规范,保障网络言论健康,只有这样,网络流行语才能真正促进语言的发展。(改编自2021年4月7日《语言文字报》文章《从“打工人”看网络流行语“ 人”》;作者: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/童志国;图片来自网络)
本期责编:李欧丽